湟源县聚焦生态产品“难度量、难抵押、难交易、难变现”问题,坚定生态立县、生态富民、生态强县“三步走”战略,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,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加快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,加快打通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双向转化通道,优游国际ub8登录,努力走出一条以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共赢。
一、摸清生态家底,高标准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。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、建立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和GEP核算等方式,进一步摸清生态资源家底,明确生态产品价值,推动“绿水青山”可量化,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奠定基础。优游国际ub8登录,开展全县自然资源确权登记。完成全县9个乡镇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,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,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,为试点开发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出让、转让、出租、抵押、入股等价值转化路径奠定基础。目前,累计登记森林自然资源单元30个,草原自然资源单元22个,水流自然资源单元24个。全面完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工作。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,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、质量等底数,探索实施生态产品总值(GEP)核算,确定生态产品清单目录,制定生态产业立项标准,构建县乡两级核算体系,为科学有序开发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更加精准的核算依据。建立生态产品监测系统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、价值评价等6项机制,加快推进实施湟源县马牙蚕豆品牌建设提升项目、东峡乡特色品牌培育项目等8大类65项生态产业项目,努力形成更多具有湟源特色生态产品品牌。建设湟源县生态产品信息监测平台,搭建生态产品“一张图”管理系统,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信息收储、动态监测、促进交易、实时追溯等全链条服务。
二、整合发展要素,高效率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。在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,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,推动生态与特色现代农牧业、现代生活服务业、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,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,推动湟源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持续实施“生态+农业”品牌战略。立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,加大运用绿色技术、人工智能、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改造力度,加快构建草畜平衡、粮饲兼顾、种养结合、农牧循环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。培育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产业化联合体,实行“建设+保护+开发+运营”的全产业链运营,实现产业与生态“互惠互利”。制定沙棘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加快沙棘良种繁育、采摘基地及冷链储藏等产业项目建设ub8优游国际,,构建“基地+采摘+冷藏运输+销售”全产业链条,助推“生态果”变“黄金果”。加大“河湟田园·日月臻品”区域公共品牌建设,实施马牙蚕豆品牌建设提升、东峡乡特色品牌培育等8类65项生态产业项目,湟源胡萝卜、青蒜苗、牦牛肉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,农产品溢价超20%。积极探索“生态+文化旅游”发展模式。建立完善生态优势和文化传承融合机制,深入挖掘日月山、扎藏寺等历史旅游文化,推进城隍庙、哈拉库图古城、明长城等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文物修缮工程,举办丹噶尔民俗文化节、排灯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,探索发展“文旅IP+乡村”模式,打造“浪山浪水浪河滩”文旅品牌,建成“小高陵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基地”“宗家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基地”“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”“大黑沟省级森林公园”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,促进“周边游”“短期游”“生态游”持续升温。深入挖掘冬季生态旅游潜力,举办宗家沟景区冬季旅游冰雪节,打造集冰瀑、冰挂、雪雕及灯光秀为一体的旅游夜间经济,成为全省突破冬季旅游空白的首家景区。大力发展“生态+产业”循环经济。实施最严格的生态工业准入制度,大力发展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、锂电、储能等产业,年产2万吨锂电负极材料、98兆瓦分散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绿色工业项目先后落地湟源。积极发展高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,加快循环农牧业产业园、特色种植产业园等产业园建设,启动青藏高原地标农产品交易港建设项目,推进茶马互市交易港、牦牛藏羊产业集群、医用牛心包膜加工、AI智慧仓农业菌菇、有机肥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,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%,有效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。
三、畅通融资渠道,高数值推动生态产品金融化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,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完善人才、资金等激励保障制度,持续巩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成果。加大绿色金融服务力度。建立绿色发展奖补额度与GEP(调节服务)核算挂钩机制,试点推行资源权益抵押为前提的绿色金融产品,推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。截至目前,共发放“乡村振兴活畜贷”7038.9万元,累计贴息144.8万元。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。制定《湟源县政府绿色采购管理制度》,建立绿色采购清单,完善“政府+企业+产品”内循环采购机制,拓展外循环采购渠道,优先采购经统一绿色产品认证、绿色能源制造认证的产品,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色采购供给,形成改善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合力。加大人才资金保障力度。加强财政资金保障,整合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、东西部协作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渠道资金,确定实施总投资7.05亿元的重点生态产业项目30项,合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。拓宽渠道争取人才智力支撑,与江苏省农科院、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签订技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长期合作动态推进的产学研机制,动态推进难点问题交流解决。
四、健全补偿机制,高规格推进生态保护常态化。大力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,创新生态补偿方式,统筹推进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损害赔偿,有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,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。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。依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开展草原生态奖补、退耕还林(草)、森林公益林补偿等纵向生态保护补偿,建立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基础的生态综合补偿制度,推动实现由分类补偿向综合补偿转变,以生态补偿政策落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、生态环境改善,近三年累计补偿1396万元。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。严格落实《西宁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》,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,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,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,推进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办理,3年来完成生态损害赔偿案件3起,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责任,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。创新生态资源有偿使用。立足保护草原生态、加强草原建设、促进群众增收的目标任务,先行先试选定寺寨乡探索推进草场有偿流转制度,以点带面,建立合理利用、有偿使用的天然草原可持续利用新模式,对全县131.98万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管理,并按照测算标准给予牧民草畜平衡奖励,
推动形成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“双赢”的畜牧业新格局。积极争取水污染防治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等各类专项资金5.6亿元,持续推进申中河、塔湾河、药水河等8条重要支流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,县内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五、加快价值转化,高补贴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化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、监管和服务机制,依托公共资源交易、绿色交易等现有规则体系和成熟的运行机制,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一体化流通体系。建立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机制。推进线上线下多元化交易,建立集电商孵化、农特产品展示、电商培训、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,培育“湟源臻品特色馆”“一棵藤”“小茶牧场”等店铺入驻国内大型电商平台。结合东西部协作,引导23家企业和14家合作社参与消费帮扶,涵盖牦牛肉、蒲公英茶、黄蘑菇等45种农畜产品,建设湟源助农馆、古城臻品馆、日月臻品六合体验店,2023年以来累计销售额达3.8亿元,打通生态产品生产、流通、消费渠道,提高生态产品流通效率和价值实现水平。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监管机制。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,积极探索“云仓网、运输网、城配网、信息网”四网一体化和“活畜交易、定点共享屠宰、牧业互联网平台、供应链金融”四大业务融合的集成服务平台,打造运营全省首个“茶马互市”产业链数字化平台,形成牦牛藏羊信息可查询、源头可追溯、生产消费互信互认的产销对接模式,累计实现线万元。扎实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监管举措,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,检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%以上,成功打造4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示范点,并加快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,指导全县70余家农产品生产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实施合格证,生产主体合格证开具覆盖面达到80%。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服务机制。制定《湟源县“茶马互市”牛羊屠宰交易“以奖代补”管理办法》,建立落实数字化交易补贴机制,按照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500万元和企业1:1出资的方式,对通过平台交易、屠宰的用户落实数字化交易补贴,累计补贴资金达41.6万元。制定《湟源县“浪河滩”营地健康发展实施意见》《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奖励办法》,细化旅游业以奖代补纾困措施,通过贷款贴息、先建后补、对外投资等方式,对评定为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乡村和业绩突出、示范性、带动性较强优秀企业给予奖励,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创业热情,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,累计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765万元。(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)
湟源县坚定生态立县、生态富民、优游国际ub8登录,生态强县“三步走”战略,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。